English

用“世界语汇”讲述中国故事

——《西洋镜》上映之时访导演胡安
2000-02-03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春利 我有话说

时下,京城的各大影院都在上映着一部表现东西方文化最初融合的《西洋镜》的故事,与此同时,留学美国20年,集本片的策划、出品、制片、改编、导演于一身的胡安女士也在一夜之间成了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。是什么吸引着胡安,让她倾注5年心血,打磨这面造价昂贵的“西洋镜”?又是什么使她认定《西洋镜》能够堂而皇之地进入国际市场?面对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即将面对的文化市场的挑战,包括胡安在内的中国艺术家作好充分的准备了吗?

在一连串的疑问发出之后,胡安女士侃侃而谈:《西洋镜》中所表现的中西方最初的文化交流是在不自觉中发生的。西方人第一次用胶片记录中国的时候,他们的初衷很明确,就是为了赚钱,并没有意识到那是一件有历史意义的事情。“西洋镜”刚来中国的时候演的是西洋人的生活,正是这个被当时的中国人看作“妖孽”的影戏,产生了中国人自己的电影。胡安解释说,《西洋镜》实际上讲的是中西双方在保存了自己尊严的前提下的结合,是在对双方价值认可的基础上共同进入到一个新的文明层次。胡安认为,《西洋镜》是关于中国文化和外来技术相结合促使中国电影诞生的故事,这就提供了民族题材国际化的可能性,使得这部影片具有了世界语汇,在制片和发行上拥有了更多空间。20世纪是中西方在各个领域急剧冲撞交融的世纪,回首百年历史,现在到了东西方老百姓们直面相见的时候了。

据悉《西洋镜》在海外的发行状况十分顺利。在谈到“入世”之后,面对外来压力,国产电影如何保存自己的市场份额时,胡安十分坦率,她说:“包括电影在内的舶来品的进入对培养文化市场,促进消费是大有好处的,我们应该看到这里面的机会。具体说,中国的电影市场到了该施肥的时候了,中国电影人要拿出干劲来,一起施肥、浇灌,使中国的电影市场更加成熟。当然,这需要一个过程,也需要不少人做铺路者。我想我现在做的就是铺路者的工作。”胡安说,她希望《西洋镜》能把中国内地文化的大状态用世界性的人文语汇表达出来,通过电影语言融汇到西方主流观众中去。她说她在这部影片中与美国、德国的合作也是投石问路。

《西洋镜》花费了近五千万人民币,在国内算得上大制作了,它的音响、后期制作都是符合国际技术水平的,所以具备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潜力。那么对于还处在经济发展时期的中国,如果没有那么大的投资,没有高科技、大制作又如何站稳自己的脚跟和外片抗衡呢?对于这点,胡安不加思索地说:“立足本民族文化,让熟悉的东西、让感人的亲情故事代替某些我们目前不具备的技术和财力因素,也完全可以拍出好电影来。”胡安深有感触地说:中国老百姓大多还处在“看”电影看故事的状态,还没有把电影当成全方位的视听享受,所以中国电影继续讲好自己的故事非常重要。在国内大部分地区,尤其是农村,观众宁愿看自己身边家长里短的故事,所以外国影片在农村就没有国产片的市场好。“当然,”胡安强调说,“中国影片说到底还得提高质量,还得时刻准备把自己的空间扩展到海外去,打开更大的市场,这就需要我们的艺术家站得更高,看得更远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